
举例说明灯谜的四项基本原则_谜语儿歌的定义和特点
举例说明灯谜的四项基本原则?
一、灯谜的三大基本特征
1、独特的结构:灯谜一般由三部分组成,即谜面、谜目和谜底,也称灯谜三要素。
2、面与底别解:灯谜利用汉语字词多意的特点,不把谜面作原意解释,从而得出
别样的意思,所谓“谜贵别解”,别解方显谜味。
3、面与底异字:在灯谜中凡是谜面上有的字,在谜底中不能再出现,否则称为“露春”,灯谜一般是不允许露春的。
二、灯谜的规则
1、谜底不能“露春”,即谜面中已经有的字不能在谜底中出现。
谜底谜面不能重字。例如:猜“心焦(猜成语一)”时就不会猜成“心急如焚”。谜底与谜面的“心”重字。
2、谜底和谜面不能“倒吊”。
“倒吊”是谜学上的一个术语,又称“倒吊葫芦”。一条谜中若有大概念(属概念)和小概念(种概念),那么小概念应放在谜面,大概念应放在谜底才合理,否则叫“倒吊”。例如,用“保护色”猜汉代人名“卫青”就属“倒吊”。如果以“卫青”猜生物学名词“保护色”就避免了“倒吊”之弊。
3、谜底与谜面之间不是本义直解,必须有别解。
谜底别解也称“别解在谜底”,是传统正宗的制谜法门,至今仍是人们最为常用的别解手法。它的主要特点是谜面文义取本义解,但谜底文字却取歧义解。例如:“伤口愈合”(打经济名词一),谜底是“创收”。“创收”的本义是指“创造财富,增加收入”。但如今将谜底的“创”别解作“创伤”,“收”别解作“收缩”。“伤口愈合”也就是创伤合拢长好了。
4、谜底不能以谐音扣合谜面(标格的除外)。
谜语儿歌的定义和特点?
谜语儿歌的定义、特点、作用及表现形式 儿歌的定义、特点、作用及表现形式(转) 一、儿歌的定义: 儿歌是以低幼儿童为主要接受对象的具有民歌风味的简短诗歌。它是儿童文学最古老也是最基本的体裁形式之一。 儿歌中既有民间流传的童谣,也有作家创作的新儿歌。 我国古代称儿歌为童谣或童子谣、孺子歌、小儿语等等,《左传》中有“卜偃引童谣”的记载。它原属民间文学,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,儿歌才成为儿童文学的重要样式。
关于谜语的研究报告?
谜语的研究报告需要明确指出其重要性并深入探究其起源、变化以及文化内涵等因素,这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谜语并且保护传统文化。
谜语早在古代就已经存在,其与口头文学和民间传说的关系密切。
通过研究谜语,不仅可以了解到人类智慧的延续和传承,还可借此了解到各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。
除此之外,谜语还是一种培养智力和提高思维能力的方法。
值得注意的是,研究谜语需要进行深入的田野考察,并且借助现代计算机技术,对大量的谜语进行分析和分类,这有利于研究者深入掌握谜语的内涵和特征,进而提出有利于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建议。
谜语的研究报告可以进行
因为谜语作为文化遗产,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,并且通过研究可以了解不同地区、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差异,深化人们对民俗文化的认识。
除此之外,谜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,也具有一定的语言学价值,研究其表达方式、语言规律等方面也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学能力和方法论。
延伸内容:谜语的研究方法应该多样化,既可以从民俗文化角度出发,收集和整理传统谜语,也可以从语言学角度出发,分析和分类谜语语言现象。
同时,还可以借助信息科技手段,进行数字化整理和存储,以方便后续研究者的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