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汉字解密,徐字的演变
“徐”是现代汉语规范一级字(常用字),最早见于金文时代,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字。“徐”的基本含义为缓,慢慢地,如徐步、徐缓;引申含义为姓。
你知道“徐”字是怎么来的吗?它的本义又是什么呢?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这个谜底吧!
“徐”字的甲骨文,就像一个人在路上行走的样子,上面是一只脚,下面是一只手,表示行走的意思,旁边还有两个小点,表示道路上的痕迹,金文的形体与甲骨文相似,只是在脚和手之间加了一些装饰性的线条,小篆的形体则把脚和手简化成了一竖,把两点变成了一横,隶书和楷书的形体则把一竖和一横写成了一点和一撇。
“徐”字的本义就是行走缓慢。《诗经·邶风·击鼓》中说:“执子之手,与子偕老,于嗟阔兮,不我活兮,于嗟洵兮,不我信兮。”其中的“洵”字就是假借为“恂”,有诚然、确实之意,这里是说:拉着你的手,和你一起老去,唉,长久的分离啊,让我无法活下去,唉,遥远的路途啊,让我无法相信你。
“徐”字除了表示行走缓慢之外,还有一个常见的用法是表示姓氏,据《元和姓纂》和《通志·氏族略》等书记载,“徐”姓是上古时期东夷部落首领伯益的后代,伯益因佐禹治水有功,被舜赐姓嬴氏,他有两个儿子,长子叫大廉,封于黄邑,建立了黄国;次子叫若木,封于徐地,建立了徐国,徐国历经夏、商、周三代,传至三十二世孙徐偃王时,国力强盛,周穆王因其太过骄横,就派兵攻打徐国,徐偃王不忍涂炭生灵,就放弃了王位,率领臣民逃到彭城(今江苏徐州)一带,周穆王见徐国已经没有威胁,就封徐偃王的儿子为徐子,继续管理徐国,后来,徐国被楚国所灭,徐子的子孙就以国为氏,称徐氏,这就是“徐”姓的由来。
“徐”字在古代还有一个特殊的含义,就是指春秋时期吴国的都城,吴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,位于今天的江苏、浙江一带,吴国的始祖是太伯和仲雍,他们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长子和次子,太王想传位给幼子季历,太伯和仲雍就为了成全父亲的心愿,主动离开周原,来到了荆蛮之地,建立了吴国,他们断发文身,与当地人民融合,受到了人民的拥戴,太伯没有儿子,死后传位给弟弟仲雍,仲雍死后,传位给儿子季简,季简死后,传位给儿子叔达,叔达死后,传位给儿子周章,周章已经是吴国的国君了,就被周武王正式封为诸侯,并把太伯的后代封在吴地,建立了吴国,吴国历经了二十多代国君,在公元前 473 年被越国所灭,吴国的都城就是今天的江苏苏州。
“徐”字作为一个汉字,它的演变过程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,它的本义是行走缓慢,后来引申为姓氏、地名等,它的字形也经历了多次变化,从甲骨文到楷书,越来越简化和规范化,我们应该珍惜汉字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,学习和使用好汉字,让汉字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。
关键词 | |
徐 | 本义是行走缓慢,后来引申为姓氏、地名等。 |
甲骨文 | 像一个人在路上行走的样子。 |
金文 | 与甲骨文相似,只是在脚和手之间加了一些装饰性的线条。 |
小篆 | 把脚和手简化成了一竖,把两点变成了一横。 |
隶书 | 把一竖和一横写成了一点和一撇。 |
楷书 | 把一点和一撇写成了一竖和一钩。 |